棒球比赛追求输赢,还是追求成长

从最初的一心只想追逐输赢,慢慢转变为“成长”为本。

这两点有什么不同?

追逐输赢,我认为是忽略了“人”的存在,功利主义、结果主义、以失败论英雄,只要输比赛就意味着失去一切。

就像一个*徒将所有的筹码全部押下,一局定生死。

这很刺激,也貌似给所做的事情定义了某种意义,但压力巨大极易崩溃,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体系。

那什么是“成长”?

成长不是说输赢不重要,赢球作为球队存在的基石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但赢球不是目的,变强才是。

输赢只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甚至某些时候输赢也可以是变强的手段。

想赢球得靠什么?

我曾认为给压力,得逼迫他们,控制他们,甚至以为可以控制输赢,但事实反馈这绝对是妄念!

复杂系统中黑天鹅无处不在,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控制的事情非常少,至少输赢这一项上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如果仔细阅读《孙子兵法》会发现,“它的核心思想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因为我战胜了对手,而是因为对手自己做的不好,自己败的。”

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把自己做好了,自己变强了,比赛自然就赢了。

年我们球队去日本和美国参加了两个国际比赛,在此之前这支球队经过三年的磨练已经日渐成熟起来。

但我心里一直隐隐感觉这些球员越来越脆弱,他们打球时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在日本的表现也印证了我的感受,我们在日本打了5场比赛但我们只赢了1场。

真是技不如人?

不是的,在日本打的所有比赛大家的实力都非常接近,换句话说完全不是对方战胜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产生了很多的失误输掉的比赛。

有些失误甚至可以用低级来形容,而这种失误在国内我从来没有在他们身上见过,可以说日本之行是一场惨败之行。

为什么会这样?

日本比赛结束后我们又飞到美国参加了在北塔科他州举办的U15BabeRuth世界大赛。

这个比赛的参赛队伍都是从美国各个片区一路赢上来的,得先赢下州冠*,再获得片区冠*才能参加最终的总决赛。

论比赛的竞技强度,这个赛事比日本至少要高一个等级,但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的球队表现却越来越好。

虽然最终的成绩止步于四强之外,但在这个赛事中,每一场比赛都能感受到球员的信心和状态大幅提升,跟之前在日本的表现判若两队,越挫越勇。

最后还打出了一场9个小时的超长加时赛,彻底征服了现场的名观众,把他们变成了中国队的粉丝,还有人用中文大声喊着“中国加油!”

为什么同一支球队在两个赛事中的表现会反差这么大?

为什么在日本比赛时会如此脆弱?

我的反思是:在国内经历的“伤害”不够。

虽然我们也会主动去找一些比我们年龄更大的强队交手,但正式和非正式的比赛体验完全不同,这样的比赛虽然会输但球员其实并没有太多心理负担。

输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接受,这些比赛只让球员在技术层面得到了提高,但在心理层面则完全不够。

出去后大家年龄一样,还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面对失误再也没有那么容易原谅自己。

所有人都想发挥更好,想赢怕输,脆弱性就出来了,遇到强敌一旦扛不住,立马就崩,所以才会输得那么惨。

所以这种时候成长思维就成了关键,正因为前期在日本输掉的这些比赛,这些郁闷、痛苦、挫折都成了变强的成本,没有这些成本,球队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成长。

在日本“受过的伤害”让整个球队的抗挫折性得到了提高,在经受住了这些伤害后球队变得比之前更强,反脆弱性得到了锻炼,因此球队在更高强度的竞争中也越战越勇。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和经历我也更加肯定了成长思维比结果思维更重要。

球队输球是不可避免的,但输球后有没有变得更强,是否具备反脆弱性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输和赢也一样。

拒绝输、拒绝挫折,也就拒绝了创新,拒绝了变得更好的机会。

那些容易被输和挫折伤害的事物是脆弱的,而那些能够承受住这些伤害并且还能变得更好的事物则是反脆弱的。

所以拥抱不确定性,拥抱挫折就是拥抱一次次自我迭代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变强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bithax.com/bqbs/bqbs/16469.html


冀ICP备20210265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