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爆红背后的男人潇湘晨报

文/胡克非

日常训练中的孙岭峰。图/受访者提供

棒球基地北边的农田着火了,风很大,浓烟很快腾起。

孙岭峰小跑着去查看情况,确认火势不会影响基地后,又瘫坐在椅子中。

5年里,基地搬了4次家,他深知找到一处安身之所有多不容易。

他很疲惫,在纪录片《棒!少年》上映后,几乎没有休息。

他身着印有“强棒”字样的棒球服,面色黝黑,却目光如炬。

为了68个特殊身世的孩子,这些年孙岭峰搭上了全部积蓄,卖过房子,也卖过车子。

这些年间,他心脏里多了4个支架,每天要服用大量药物。

翻看着媒体和观众发布的观影感受和体会,多是赞美之词和对孩子的关心。

欣慰之余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一个事。

自己,没有退路了。

没有棒球,我就是一个流氓

这句话是纪录片中孙岭峰的一句独白,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

年,孙岭峰出生在一个北京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没有精力和能力给予他优秀的教育,他的人生仿佛已经被规划好,随便念念书,等父亲退休顶班进工厂,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

直到他小学二年级,第一次见到张锦新。

张锦新作为体校的棒球教练,本职工作就是寻找体育苗子,通过培养将其输送至省、市乃至国家运动队,输送人数是考核张锦新工作的重要标准。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张锦新选择和中小学合作,自己去学校寻找生源,并在学校就地训练,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棒球的选材,主要看孩子的爆发力和未来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初次见到孙岭峰时,张锦新并没有相中这个矮小的孩子,但看他有点兴趣,便掏出一个棒球让他扔扔看。

孙岭峰和棒球第一次接触,便是以砸碎学校一块玻璃结束。

“孩子你爆发力不错,你愿意练棒球么?”

就这样,张锦新成为了孙岭峰的师父,一晃快40年了。

当小学毕业时,张锦新为了保持孩子们的高水平训练,联系了自己在北大附中的同学,将一批优秀的孩子,送去了北大附中读书,同一批孩子唯独剩下了孙岭峰。

他跑得不快,跳得不高,技术水平也是同一批孩子中最差的。而文化课更是无法跟同学相比,在当时孙岭峰看来,自己基本上是废了,中学毕业后,估计就是混社会的命运了。

张锦新深知自己这个徒弟不是学习的料,再次找到孙岭峰告诉他,“你要不想变流氓,就把棒球再好好练起来,这是你最后的机会。”

“谁会想当流氓呢,我就玩了命的练。”从北京队二队到一线队,再到国家青年队,最终到国家队,成为亚洲“盗垒王”,代表中国登上奥运会赛场,逆转击败中华台北队,孙岭峰成为了中国棒球界无人不知的名字。

国家队时期的孙岭峰。图/受访者提供

身体条件不出众,孙岭峰就用技术弥补,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出色的反应,孙岭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年,技术出众的孙岭峰被美国职业大联盟西雅图水手队看中,对方希望让他出国打球,承担全部开销并支付给北京队一笔不菲的费用,但终究是没走成。

职业棒球在国内的市场依然没有达到孙岭峰期待的样子,在职业生涯巅峰期,孙岭峰决定退役。又过了几年的教练生涯后,孙岭峰倦了。

棒球职业联赛因经营不善停摆,孙岭峰甚至自己找钱成立了公司把联赛又做了起来,他希望打造一个棒球的产业链,实行项目化推进棒球的产业化。

但事与愿违,孙岭峰把这个事情想简单了,棒球的式微仿佛如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人才断档,产业停滞,棒球这条路仿佛走不通了。

无法想象的穷

年前后,他看到新闻,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缺衣少食,他曾通过某些机构捐助过一些钱,但后来另一些新闻爆出,让他对自己的捐助能否顺利抵达孩子手中产生了质疑。

能不能找找这些孩子,让他们练棒球?自己既然能成功,那这些孩子也一样能成功。

就这样,孙岭峰成立了强棒天使棒球队。

按照孙岭峰的计划,去北京周边寻找生活困苦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他们培养成才,让改变过自己命运的棒球再次改变他们的人生。

但事实上,他见到的孩子,远比自己小时候的条件还要差。

“你闭着眼睛想,最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些孩子的生活只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

孙岭峰坚持,每一个孩子的家,自己都要亲自去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家庭情况是真实的。

最初,在朋友推荐下,孙岭峰去了梁正双的家。

那时,他想不到小双会因为《棒!少年》这部纪录片成为无数观众的牵挂。

小双未出生,父亲去世了,母亲在生下他和双胞胎哥哥后就离开了家,再也没回来。因为养不起,大伯把哥哥送给别人抚养,留下小双。

小双这段经历轻描淡写,却让人倍加动容。

“本来要送走的是我,但因为我太小了,人家怕养不活,又给我送回来了,差点把我埋了。”

再后来,大伯也去世了,留下了二伯和小双相依为命。二伯年迈,身体有病,出门打工都没人要。

孙岭峰对小双的二伯提出想要带小双去北京练棒球的愿望,二伯听不懂棒球是什么,就问了孙岭峰两个问题:

“管饭吃么?管他读书么?”

“管。”

“行,你带走吧。”

就这样,孙岭峰带走了小双,即便是他柔弱的身体和相对脆弱的性格,并不适合棒球这项体育运动。

二伯将小双交到孙岭峰手中。图/受访者提供

“不把他带走,他这一生就止步在那个村庄,儿时的痛苦会缠绕他一生。”

纪录片中的另外一个主角马虎,性格和小双截然不同。

“我叫马虎,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就让爱心棒球基地的人捡到了。”

代替孙岭峰家访的是负责孩子生活的郭忠健,这名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材生,因为热爱棒球,结识了孙岭峰,并加入了他的公益事业。

那次,郭忠健拿着一份当地挂职干部推荐的名单,从北京驱车多公里到达了宁夏西海固,在那里,他先后考察了十余个家庭。

“要么是人家不愿意孩子来北京,要么是家庭没有我想象中的贫困,只有马虎,家里的状态是真的差。”

马虎的母亲在他出生三个月后就跑了,父亲健在,但他大部分时间在外面打工,与孩子为数不多的接触,是一边喊“老铁,刷点礼物”,一边让马虎冲着手机跳舞。

马虎奶奶年纪大,针线活已经做不得了,马虎就靠奶奶讨来的百家饭、百家衣长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马虎有个姑姑,但姑父不让马虎进家门,见到马虎便会动手打他。

对于马虎来说,几顿吃不上饭,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按照孙岭峰的要求标准,马虎身高不够,年龄也超龄了,理论上不应该被带走,但郭忠健还是把他带上了车。

马虎走的时候,没有什么行囊可以收拾,家中连一件能带走的衣服都没有。

贫困家庭的孩子普遍很瘦小,穿着破烂,见到生人就吓得往后缩。在玉米堆后,有的抄起大铁盆扣住自己的头,还有的喊孙岭峰是骗子,又踢又踹。孙岭峰和当地*府协调,与监护人签订协议,把他们带到北京,进行棒球培训。

来基地的头两个月,马虎每顿饭都要把自己吃到吐为止。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不知道下一顿饱饭是什么时候,整整两个月,马虎才确信,当第二天太阳再次升起来,自己还会有3顿饱饭吃。

就这样一批批将全国各地的孩子接到基地,5年来棒球基地从最初的7个孩子变成了68个孩子。

其中还有从大凉山带到北京的20个女孩子,孙岭峰说那是个意外。

“那次去大凉山,本来就想找一两个孩子带走,结果一家一家的走下来,每个家庭的状况都让我心碎,最后我一咬牙,带回来了20个,这也是我能力的极限了。”

在基地的会议室墙上悬挂着每个孩子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都写着他们的姓名、籍贯、出生日期,还有一个特殊的日子——重生日。

孙岭峰与大凉山来的女孩们。图/受访者提供

孙岭峰希望孩子们从到达基地的那一天起,重新把本应属于自己的人生找回来。

棒球是“回家”的运动,从本垒出发最后回到本垒结束,就连棒球运动的得分方式都区别于足球、篮球的射门投篮,是“safeathome”(安全回家)。

孙岭峰给了孩子们一个家,他希望通过关怀、陪伴、教育,让这些孩子的脸上看不出曾经的坎坷。

“那本就不应该是他们承受的东西。”

人生很长,回家不易

孙岭峰的计划分三步,第一是先资助,第二成人,第三成材。

在基地,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值得诉说的往事,有父亲挖矿受伤的、父母沾染*品的、单身母亲无力抚养的……他们几乎是一群“孤儿”,若不是父母缺位,自顾不暇,绝大多数家庭都不会舍得自己的孩子离家千里。

练习棒球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也是一条无法预测未来的道路。

在孙岭峰眼中,棒球基地不单单只是一个给孩子们进行训练的场所,它还是一个庇护所,给了这些无法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安身立命之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没有血缘的家庭关系。

“有爹有妈的孩子,他们可以拼爹拼妈拼资源,不需要我。而这些孩子,他们需要我,我才更有存在感。”

孙岭峰曾经有过一段并不成功的婚姻,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在棒球基地,他却是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孩子们从各自的家乡来到北京,要适应完全不同的生活,有的孩子从来没见过厕所,从小都是随地解决,上厕所都要重新教,有的孩子从没有见过虾,食堂做了虾,竟是连着虾头和壳一起吞下,这些小事,让孙岭峰心酸。

孙岭峰要求,孩子们每顿饭必须要有肉,有蔬菜,有足够量的主食,每天必须有牛奶鸡蛋供应,哪个人敢在孩子的伙食上偷工减料,他眼睛一瞪,张嘴就骂街。

“先要让孩子吃饱饭,穿暖衣,感受到呵护和关照,才能再去聊体育训练的事情。”教练组的成员除了要给孩子们传授棒球技能,也间接地承担起了监护人的责任,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评估身体健康状况,还要帮助他们改掉因常年缺乏家庭管教而养成的不好的脾性。同时还需要在成长中给予心理上的抚慰和关怀。

“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孩子从小的环境没有给他们交流的机会,这让他们有压抑、有敏感、有不安,当然也有更多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天真、幼稚和叛逆。作为成年人,给予他们更好的生活中,就必须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24小时全方位的教育,通过生活的细节到每个点进行教育。”

在许多孩子的童年中,实现温饱都很困难,文化和体育的基础更是非常薄弱,想让这些孩子通过体育运动改变命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为了孩子们的训练,孙岭峰找到了已经退休的师父张锦新,全面负责孩子们的训练工作,起初张锦新每日驱车往返,后来索性搬到了基地里。

“住了一个礼拜,不想走了,我觉得他们明天也需要我,后天也需要我。”

张锦新执意选择了一间离孩子宿舍最近的房间,那并不是居住条件最好的房子,但在张锦新看来,教练员必须住在孩子身边,才会知道孩子们每天有什么问题,孩子们也可以随时来找他。

几乎所有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棒球,对于体育训练也是一片空白,这对于张锦新和孙岭峰而言,同样是一种挑战,但张锦新愿意接受挑战。

“凭什么孩子家里穷,就必须一辈子比别人矮一头?”孙岭峰说,他希望能将孩子们打造成一支顶级棒球队,或者至少,把他们培养为不卑不亢、能适应主流社会的人。

“孙岭峰是我的徒弟,他这么做,也是在传承我的意愿和教学训练方法,他搭上了所有的精力和财富,我一个老头子,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

就这样,孩子们在吃饱穿暖的基地中跟着师爷一天天的练了起来,从最基本的开始,逐渐掌握棒球的基本规则,到后来的在全国比赛中几乎战无不胜,大家开始知道有这么一群孩子在孙岭峰和张锦新的带领下,为了改变命运,奋力挥棒。

有了张锦新对于训练的大包大揽,孙岭峰得以抽出身来不断思考孩子和基地的未来,成立5年里,基地搬了4次家。有基地产权的问题,也有资金的问题,孩子们跟着孙岭峰颠沛流离,一直没能彻底安定下来。

身边有朋友质疑他,“这些孩子能打棒球么?你做这个事情能赚钱么?”

孙岭峰有些愤怒,“先把这些孩子养活,再聊赚钱的事。”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基地的日常开销逐渐加大,孙岭峰不得不思考,未来的路究竟要怎么走。

或者说,怎么走才走得扎实。

训练后,孩子们变化显著。图/受访者提供

几年

两个边缘群体的相互救赎

在纪录片《棒!少年》上映后,有人把基地的贫困孩子和棒球,称为两个边缘群体。

孙岭峰做的事情则是让两个边缘群体相互救赎。

棒球基地的孩子显然是边缘化的群体,他们远在贫困地区,缺衣少食,精神文化生活极为匮乏,无人关怀,成长前景堪忧。

在很多人眼中,棒球这个在北美和东亚商业化职业化很强的运动,在中国迟迟没有发展起来。懂得棒球规则的人少之又少,没人玩也没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bithax.com/bqqy/bqqy/16563.html


冀ICP备20210265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