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可不止你想的那么简单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8/14443069425.shtml

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阅读能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词汇和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缓解压力、增强人文素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机、智能手机,甚至最近很火的AI机器人GPT-4等取代了传统书籍的部分功能,让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速度也越来多也越来越快,这里引出一个问题,是不是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多,我们就越增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力呢?这是否定的。

阅读

阅读其实是一种拥有活力和艺术的活动

阅读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大方向,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及增强理解力。(注:本文不涉及太多娱乐消遣部分的内容)假设你现在有一本很想阅读的书,会有两种经验关系。你在一页页的阅读中对作者想要说的话,要么就很了解,要么就不了解。如果对大部分内容都很了解,你就获得了资讯,不过这不一定能增强你的理解力。如果你完全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那这本书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增强你的理解力,而只是在你还没阅读这本书之前,单纯将你和作者共同了解的东西传达给你。那么另一种情况呢,也就是并不完全不了解一本书的时候,不妨假设一下,你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刚好让你自己明白自己并不了解这本书。你知道书里边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超出你所能理解的范围,因此认为这本书里拥有增进你理解能力的内容。那么就有另一个议题,当你遇到已知的超过自己理解力的书,你会怎么做呢?

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出三个选项。

第一种是请教型,请教一位你认为这本书读得比你的人,当然这里的“他”也可以理解为另一本导读书或教科书;第二种是摆烂型,认为自己多理解的东西已经足够,没必要看这种超过自己理解范围的书;第三种是自力更生型,不借助任何外力,凭借内心的力量死磕这本书,细细玩味每个字句,慢慢提升自己,直到从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作者认为前两种并不是其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要表达的阅读,更倾向于第三种自力更生型,这也是让一本书对自己就理解力做挑战的一种阅读。说实话,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觉得这种挑战还可以稍作调整,要说凭借自己玩味自句慢慢理解,至少要有概念才行吧,如果想读的那本书里压根就没有读者所不理解的概念,那独自玩味不靠外力就能悟出来的人应该是大师了,新概念无中生有,这种境界着实难得。我觉得适当地借助外力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先理清一个又一个概念,才能应已知的概念推演、理解超出自己范围的内容。牛顿不也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嘛。

主动或被动

阅读多少需要一些主动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肯定就需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完全被动的状态没办法做到真正的阅读。不过也有人会思考,比起充满主动的写和说,读和听完全就是被动的事。写作和演讲者都需要花一定的精力,而读者和听众什么都不必做,这难道不就是一种被动阅读吗?这其实是种谬误。例如,听一门不感兴趣的课,即便演讲者能力再强,内容多么感人泪下,这位毫无兴趣的听众听着也没听着,这并不是真正“阅读”到了内容。

作为一个体育迷,我很喜欢《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比喻,阅读这个活动是一个棒球赛,读者是捕手,作者是投手,阅读的内容就是棒球。真正的阅读,是投手把棒球准确头到捕手的手中才算成功的。当然这个比喻有其不恰当的地方,棒球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要么完全被接住,要么完全没接住,是0和1的关系;而一本作品,本身就是复杂的,有的人接受程度是60%,有的人接受程度是90%,既从一点点概念到整体的意念都有可能。而要“接住”多少的意念,全取决于读者的主动性和使用恰当的阅读技巧。

学习

阅读即学习,指导与自我发现

前文我们聊到阅读的目标之一就是获取资讯,而吸收资讯就是一种学习;从完全不了解到有点眉目,则是另一种学习。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你知道了某件事的发生,并不一定能解释事件发生的所以然。要想从中得到启发,你还要理解这个清楚发生的事件的底层逻辑,为什么会发生,还和其他什么有联系,有没有什么类似的情况,相同类别的事件的不同之处在哪。后者则是你得自己能够解释什么事情之间的差异。

蒙田说过,“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初学者是连文字都没学过,自然无法阅读;而学者的无知却是读错很多书。读书读得太广,却又不通的书呆子,我们经常听到的“半桶水”“半斤八两”,这种词就可以用来形容这种人。要避免“读得多就是读的好”这种错误想法,而要区分各种不同的阅读形态。

在教育史上,人们总是认为有老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为经由指导的学习,没有老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为自我发现的学习。不论是哪一种方式,最终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这里所说的有老师引导的学习方式如果说其是被动的,可能会造成谬误,这和上边“棒球赛”例子是一样的道理。任何学习都不应该失去活力,任何阅读也不应该死气沉沉。

教师

我们一直都拥有一位缺席的老师在身边

结合教育史可以发现,一直以来我们把阅读与倾听都当作向老师学习的方式,都是在被指导,也都需要被教导的技巧。例如听一堂课就像是读一本书,听别人念诗就和亲自读那首诗一样,而后有什么疑问也能当堂提出来,眼前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尽可能为我们解析。而当我们离开学校之后,很多时候并没有这个条件,当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你所面对的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般,所有答案都只有等你自己思考分析之后,才会从书本里面得到答案。因此,如果打算继续学习和发现,我们要懂得如何让书本这位缺席的老师来教导我们。

总结

阅读是一种拥有活力和艺术的活动,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主动性的同时还需要懂得如何与“缺席的老师”继续学习;想要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力应该多阅读那种超过我们理解范围对自我理解力发起挑战的书,不止于知其然,而是知其所以然。

文外议题

作为读者,你是怎么处理必须读且超过自己理解力的书呢?不同的书本类型你使用什么样的办法去理解不同的概念呢?你是如何与“缺席的老师"交流的呢?

#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bithax.com/bqqy/bqqy/17549.html


冀ICP备20210265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