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面临的现实,和影片中孩子们要冲破的命运,一样残酷与孤独。
蓝天下,一位略显苍老的男人带着少年走在山坡上。男人念叨:你去了要好好干,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了,在那里好好赚钱有个好前程。中年男人是少年的二伯,少年名叫小双,他要去的地方是北京强棒爱心天使队。镜头一转,回到棒球训练基地。
这是近期热门纪录片电影《棒!少年》中的一幕。影片真实地记录一群棒球少年的成长与困境,他们绝大多数是困境儿童或事实孤儿,棒球使他们有了生存下去的根基和人生的目标。
年7月,《棒!少年》参加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并获得最佳纪录片奖。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写道:流畅的剪辑超越线性的时间叙事,与完备的电影技术的高水平融合,在动人又诚挚的成长故事中,彰显了人性的温存与希望。
FiRST影展CEO李子为在《棒!少年》院线首映当日这样评价:纪录片中所提供的广阔社会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悸动、挣扎和眼泪,伸手可触。但她同时也表示,纪录片能够公映,拥抱更多观众,从纯独立制作的模式中探索出来,是非常艰难的。
(训练是艰苦的,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完成训练,极其考验教练的功力。)
“叫板”市场
在《棒!少年》的电影宣传海报上,有四个字格外引人注意——叫板命运。北京强棒爱心天使队的少年要与命运抗争,用自己手中的棒球击碎挡在他们身前的命运堡垒。
没有明星大咖,也不是商业题材,更没有精良的大制作,这些都注定了这部纪录片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截止12月15日,《棒!少年》在豆瓣的评分8.8分。根据猫眼平台的统计数据,自12月11日全国院线首映以来,这部影片累计综合票房仅有万,首日票房40.7万,排片占比仅0.4%。
正如导演陈可辛对《棒!少年》的评价,纪录片面临的现实,和影片中孩子们要冲破的命运,一样残酷与孤独。
近年来,类似《棒!少年》这样公益题材的电影作品并不少见,这些影片更多将镜头聚焦在社会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