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去电影院看了《垫底辣妹》吗?J室长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被电影里沙耶加和爸爸的关系狠狠戳中,用掉了快半包纸巾。
你们的爸爸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呢?爸爸带给你们最快乐(又或者最难过)的记忆是什么呢?跟我们聊聊吧。
——J室长
文|西瓜王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
编辑|简小单简单心理官方编辑
“我讨厌我爸爸,我要报复他。”玲司恨恨地说。大银幕上映射出他的背影,充满了委屈和愤怒。
一头金发的玲司低着头,狠狠打着PSP,像是要把自己埋葬在游戏里。“我们家三代都是当律师的,所以我爸爸也要求我一定要当律师。”
坐在我身后的一个男生发出了啜泣的声音。我偷偷拿出纸巾,抹了一下眼睛。漆黑的电影院中,我们都被《垫底辣妹》戳中了心中埋藏许久的情感。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都扮演过这样一个角色——冷酷、权威,不容我们质疑和反抗。
–让我们痛苦的父亲–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最喜欢和爸爸玩的游戏是“坐飞机”。爸爸用他强壮有力的双手将我抱起,高高抛向天空,然后稳稳接住。离开大地,我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有爸爸在。
然而渐渐地,我见到父亲就感到充满压力。他开始要求我成为他期望的“ 的人”。这些期望有着硬性的标准:一定要拿到90分,一定要选上班干部,一定要考上 的大学……父亲对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能否达到这样的标准。这是多么功利而冷酷的评判。
在我们小时候,父亲是我们眼中 的支撑和依靠。但随着我们的成长,父亲逐渐变成了一个冷酷的评判者。
父亲给我们定下高高在上的目标,用殷切目光的鞭子抽着我们不停向前奔跑。他的奖励和惩罚都同样剧烈。在《垫底辣妹》电影里,沙耶加的弟弟在棒球赛中拿到了 名,即将进入了职业棒球队。父亲兴奋得喜笑颜开,当着两个姐妹的面,单独带着他出去 餐厅吃烤肉庆祝。但当弟弟没办法进入职业队的时候,他得到的是父亲劈头盖脸的一顿暴打。
▲爸爸愤怒地揍了没能进入棒球队的弟弟
与父亲角色对立的,是沙耶加的母亲——一个无条件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比起爸爸在乎的成功,妈妈更在意的是沙耶加是否快乐。她对沙耶加的评价,从来不会因为她取得什么成绩而发生变化。不管她是年纪倒数 ,还是考上日本 的大学,妈妈都永远相信沙耶加是个好孩子。“这和考不考得上大学没关系。沙耶加补课以来,就一直很开心。”妈妈说。
我们惧怕像父亲这样高高在上的权威,渴望像母亲这样平等的抚慰者。“孩子的痛苦来自于他和父亲期望之间的距离。”意大利心理学家LuigiZoja在《父性》一书中说。
–我们和父亲的冲突为什么不可避免–
1.孩子对父亲的要求, 位是强大
弗洛伊德感到一个大棒砸落在了他的心灵之上。他的父亲在一个星期六,戴着一顶新的皮礼帽在街道上散步。一个男人挡住了他的去路。“从人行道上滚下去,你这个犹太人!”这个男人把父亲的帽子击落到了烂泥中。但他的父亲默默走下了人行道,捡起帽子,没有任何反击。
这件事情成为了弗洛伊德人生的转折点之一。他曾把父亲视为 和完美的榜样。父亲形象的幻灭,迫使他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对他之后创立精神分析学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一位母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情况会怎样?她的孩子会继续爱她,或者会尝试去同情她。为什么父亲屈从于侮辱,会让他们的孩子不再爱戴父亲?
孩子对母亲的评价,只取决于她如何和孩子互动。但父亲的境遇却完全不同。孩子对父亲的评价,不仅取决于如何和孩子互动,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和社会互动。他能对孩子表现出爱与关怀吗?他在社会中是个胜利者吗?
而这两个领域遵守的法则,是全然不同的。和孩子互动得好的父亲,更像是一个“像妈妈”的父亲。但在社会中胜利的父亲,往往需要为了强大,牺牲温柔与善良,甚至变得过于暴力,过于冷酷。
心理学家把这称为“父亲的悖论”。我们对父亲“强大”的首要需求,让他们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和我们的亲密互动——父亲总是身着盔甲,即使在拥抱自己的孩子时。
▲为了我们大家,父亲总在努力奋斗
2.女人天生是母亲,而男人需要将自己培养成一个父亲
“父亲”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身份。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让人吃惊。但实际上,这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已经成为不少研究者的共识。
在自然界的哺乳动物中,雌性天生就明白自己是母亲。但绝大多数雄性几乎一直以来都只是雄性而已,没有任何成为父亲的概念。甚至于人类本身,也只在近几十万年的历史中才能够辨认出父亲的身份。而人类明确进入父系氏族阶段,确定父亲与孩子同在一个家庭中则不过是几千年前的事情。
“父亲身份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的建构,而生理的父亲身份并不足以保证其存在。”意大利心理学家LuigiZoja说。
男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适应“父亲”这个角色。不只一个男性朋友告诉过我,他们在自己的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间,只感觉见到了一个“新生儿”,而不是“我的孩子”。当他们将这种感觉告诉妻子时,他们的妻子感到无法理解,甚至愤怒。
对于女人们来说,在生下孩子的那一瞬间,心理上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母亲。10个月的怀孕时间已经足够她们准备好当一个妈妈。更何况还有几百万年进化中发展出来的母性本能。但对于男人们,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寻找当父亲的感觉,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一个父亲了。
“我 次有父亲的感觉,是那个小家伙用小手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指头。他是那么脆弱,那么依恋我。这让我感到对他是负有责任的。”一个新晋父亲的朋友告诉我。
▲爸爸和妈妈为了对沙耶加的不同态度,起了争执。
3.父亲象征着权威,反抗权威是我们在成长期的本能
精神上的“弑父”是我们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人的本能会让我们在精神上“弑父”:摆脱权威强加给我们的规范,发展出自己的独立人格。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精神上的“弑父”是我们的成人礼。我们只有在精神上完成了“弑父”的过程,人生的主人由原本的外在权威转移给自己,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心理学上用“俄狄浦斯情结”来描述这个过程。古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讲了一个最经典的“弑父”故事。俄狄浦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间执行了神的预言,杀死自己的父亲,取代他成为国王,还娶了自己的母亲。真相大白后,俄狄浦斯无法接受事实, 双眼,四处流浪,作为对自己的惩罚。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本能和父亲及其代表的各种权威——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之间的不断冲突。”弗洛伊德指出。“弑父”的故事母题在西方文化中存在了几千年。弗洛伊德甚至认为,精神上的“弑父”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的机制,“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系于俄狄浦斯情结之上”。
▲一直被爸爸驱使着的弟弟,终于开始反抗,决定做自己
–我们该怎么办?–
只有完成“精神弑父”,才能与父亲和解
精神上的“弑父”是我们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但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个过程无比艰难和痛苦。
父亲是不愿意我们离开的。他本能地难以接受,依恋自己十几年的孩子,有一天要脱离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了。因此他反复告诉我们,我们和他不一致的行为是错的。“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是我的孩子,我还会害了你吗?”“我养了你这么多年。”他说。
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内疚感。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反叛家长被认为是道德不正确的。当我们本能去反抗家长时,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在内心质疑自己的行为。而父亲对我们反叛行为的反复否定,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压力。
哪吒是我们的文化中 一个敢于“反叛父母”的形象。但这个故事十分惨烈,哪吒为了,“削肉还父,削骨还母”。哪吒的故事无疑是个隐喻——在我们的社会中,反叛父母,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但另一方面,哪吒宁愿粉身碎骨、千刀万剐,也要和父母划清界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又说明,我们这种与父母脱离的本能愿望有多么强大。
与获得自由相对应的,我们也只能让自己成为 的人生负责人。我们不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为我们做主。只有我们自己,才懂得自己最需要什么。要成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必须学会的一课是,没有一种东西不用付出代价。如果你想要一个东西,你就得拿出一个东西来交换。
直到这时,我们才能和父亲取得和解——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
有些人终身没有完成和原生家庭的脱离,将自己始终困在“小孩-长大”的冲突里。他们最终也无法和父亲完成最终的和解。这种冲突将贯穿他们的一生。甚至每次见到父亲,冲突都会爆发。
沙耶加即将离开家,去东京上大学。这是一个隐喻——她离开了原生家庭,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成人。离开家之前,沙耶加像小时候那样,咯咯笑着,跳到了父亲的背上。
但不一样的是,这次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对话。沙耶加趴在父亲耳边,说了句悄悄话:“如果你再让妈妈哭泣,我可饶不了你。”
“嗯。嗯。”父亲背着沙耶加,喃喃地答应着,偷偷红了眼眶。在他心里,或许有着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沙耶加,终于长大了。
参考文献:
ThFathr:Historical,PsychologicalandCulturalPrspctivs,LuigiZoja,.
ThIntrprtationofdrams,SigmundFrud,.
“父亲总是身着盔甲,
即使在拥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微博
简单心理J室长你还可以试试回复这些关键词
如果你想要爱和被爱
恋爱|朋友|父母
孤独|安全感
如果你想要变成更好的人
内向|勇气|后悔
焦虑|自我实现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好奇
心理咨询|心理医生|抑郁
成瘾|人格分裂
如果你想要“快乐”和“希望”
彩蛋
接纳不完美的父母,学习为自己负责。原生家庭成长小组开始招募(??`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