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周围人就觉得我与众不同。0岁时我就对各种物理定律充满好奇,琢磨着要是拿个气球灌上水,从5楼阳台扔下去的话会怎样。因此,我跟随着牛顿、达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步伐,进行了这个实验。
“你怎么不去当爱因斯坦呢!”气球砸到楼下车上,挡风玻璃被砸得粉碎,车主冲着楼上大声嚷道。管他呢,科学进步总得付出代价不是吗?几年后,又发生了一起事故,我把壁炉的烟道给堵上了,结果可想而知:消防部门来了,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们对我说的话,“你在干什么?想当天才啊!”
啊,我可不是天才。这事之后,大家都把我当成了另类。现如今天才泛滥,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称作天才:网球运动员、程序设计师等。另外,足球运动员也是天才,还分成“防守天才”和“进攻天才”;还有“时尚天才”“烹饪天才”“*治天才”。碰到个小孩就说是未来的爱因斯坦、莫扎特。苹果产品出问题了,就指望着苹果的天才们能帮我们解决。有很多书鼓吹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质(我的这点潜质藏得好深),我们乐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是天才,意味着没有人是天才。
我一直在观察着“天才”这一概念的演化——也许说是“退化”更准确,“天才”让我着迷,就像没穿衣服的人听到“衣服”会双眼发光一样。我们真的越来越无望成为天才吗?还是所有人(包括我在内)都还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天才?
“天才”令人神往,不过,我们真的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吗?“天才”的英文“genius”是个拉丁词,但它现在的意思与古罗马时期已大不相同。“天才”在古罗马时期指的是无处不在的守护神,形象点儿说,就像是带有神性的“直升机父母”a[英文“genie”(神灵)与“genius”词根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才,每一个地方:城市、小镇、市场都会有自己的守护神(geniusloci)。现代词典对天才的定义是8世纪浪漫主义人士给出的:“在创造性活动中体现出的超凡智力”,诗人们为创作出富有创意(创意这个词出现得更晚)的作品而绞尽脑汁。“天才”一词直到年才被大众接受,20世纪50年代得以广泛运用。
有的情况下“天才”用来指聪明、智商高的人,但这样的定义过于狭隘,容易误导人。有很多智商高的人一生没什么成就,而“智商平平”但成就斐然的却大有人在。所以这里指的是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
人工智能专家玛格丽特·博登(MargaretBoden)对于“创新天才”的定义最为准确:创新天才“能够想出新颖独特、出人意料且极具价值的观点”。这恰好也是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专利的标准。
举个简单的例子,把一个咖啡杯喷成萤光*算是比较新颖的做法,但不够出人意料也没什么实用价值。那么把咖啡杯的杯底去掉呢,新颖且出人意料了吧,却没有了一点儿实用价值。怎样才能让这杯子获得发明专利呢?得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比如,发明个会自动清洗或可折叠的杯子。另外,要获得专利、要成为天才可不能指望一点一点渐进式地创新,要有跨越式的进步。
像我这样对地理充满兴趣又是历史专业出身的人来说,鐧界櫆椋庝簰鍔╄鍧?鐧介椋庢棭鏈熻瘉鐘剁殑鍥剧墖